保研网首页 > 考研资讯 > 考研政策 > 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

点击数:702 发布时间:2025-06-30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

  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改革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模式分析

  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东北师大采取在优质中学打造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拓展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等举措,改革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模式,让学生磨出真本领。

  每一个周一下午3点,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培养办公室都会召开例会,会上学生们向研究生院报告他们在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的学习状况。培养办主任秦春生说:开这个例会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硕士在中学实践工作站遇见的问题搜集上来,进行剖析和诊断,然后再对下一步的实践任务进行调整优化。

  这是东北师大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后呈现的新景象。早在202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先后颁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等文件,全方位启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东北师大抓住机会提出,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的高素质教师和将来的教育家。

  问题倒逼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往的培养模式有哪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应用性不够,专业化人才学术化培养,理论脱离教育实质。东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高夯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

  高夯介绍,在国内,教育硕士的培养论证始于1996年,1997年首批试办有16所师范大学,到2025年,进步到41所高校,年招生近万人;2025年又开始招收与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但在培养模式和水平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却存在着非常大问题。

  2025年,东北师大到吉林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类教育硕士没表现出比本科生更大的优势,甚至还存在劣势。一位中学校长说,他们宁可要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而不愿要教育硕士生。

  调查还发现,现在,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有不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与机制不健全等。从全国来看,教育硕士培养没被认同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缺少专业的教师团队,致使专业硕士学术化培养,和学术学位硕士一样教。

  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奥创士等,就非常受行业认同,这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法上和行业结合得好,而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模式。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学习借鉴这类有益的做法。高夯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师大启动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2025年2月14日,东北师大校长办公会通过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策略。

  在中学设立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站

  新的改革策略重点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模式课堂化理论化、课程体系脱离中学实质、专业教师团队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类问题,改革策略提出,在优质中学打造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打造贯穿教育硕士研究生两年全程的实践教育模式;重视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拓展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增加以教师职业角色为出发点的新课程;在中学聘请实践导师,和大学教师结成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指导团队,等等。

  2025年4月,东北师大与长春优质中学签约,一同打造卓越教师培育试验区,在实验区内7所中学设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站。
9月,2025级117名教育硕士入学第2周即进入工作站进行体验教育实践。

  学校给教育硕士的学习设计了2+3模式,即每周2天在中学进行实践、3天在大学上理论课。学校还为教育硕士两年的学习设计了一体化的实践模式:第一年的1、二学期有8个月为入学进驻月,主如果2+3模式,第二年第三学期下到本科生实习的教师教育东北革新实验区,与本科生混编实习,进行全职角色教育实践与研究;第四学期回到长春教育实践工作站,结合论文研究进行深思实践。

  从2025级新生开始,大家不再沿袭以往教育硕士学习主要以课堂学习加少量的教育见习和集中教育实习的做法,而用以上的实践模式取代之。高夯说,这种模式可以促进教育硕士对教育的理解,更能够帮助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重构课程体系,加入更需要的内容

  在东北师大,记者听了一节改革后教育硕士的课。这节课讲的是教师实用心理学,课堂上,教师围绕地理系研究生王路同学上周的一节微课录像片段,进行现场讨论。现场20多名同学从心理学各种视角对其展开剖析和评价,不同专业同学总是有不同理解。

  课后,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候卓对记者说:入学以来,如此的讨论课上了4次,大伙搜集了不少资料文献,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一套风格和理解,真的动起来了。特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老师的解答和指导就更有意义了。

  上这堂课的教授路海东说:以前是以理论教授为主,目前是以实践为取向,理论以教师职业需要为出发点,角度转换了。今天对学生的微课现场研讨,这里有心理学的理论与标准,像对学生兴趣的激起、思维的引导。过去上课是大班,150人,目前是小班化,易于讨论交流,教学方法也改变了。

  高夯说,2025年冬季在研究培养策略时,校长刘益春就提出大学的课如何上、上什么的问题,大伙围绕这个问题反复讨论。大家确定把学生反映的效果甚微的课程内容减下去,把中学需要的东西加上去。

  在重构课程体系中,改造了3门教育理论课,增加了学科素养课和学科教学课,教育实践课加强学分比重,达到10学分。学科素养课和学科教学课,有不少是针对教育硕士应具备的素养而新增的全新课程。以数学为例,其学科素养课新设置了中学数学学科核心常识体系分析,学科教学课设置为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剖析等。

  在中学磨课练出教学真本领

  2025年9月,东北师大117名首批试点教育硕士分别进入长春7所优质中学,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到11月中旬模拟上课时,他们不少人的课从刚开始的到处是毛刺儿,已经慢慢规范化了。带队教师李广平说。

  12月19日,教育硕士在入学半年后,学校在实践工作站师大附中做了一场化学组6名学生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磨课教学汇报课。先是几名学生从初中、高中、大学不一样的视角来进行学科理解与剖析;接着是小组6名学生从搜集的172篇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文献中梳理出8种办法,大伙经过讨论形成各自特征和风格的教学设计;最后是磨课研课和磨课深思。其间,一直有大学和中学指导师的剖析和评价,整个展示过程历时3小时。

  这个被叫做磨课的做法,正是教育硕士教学实践改革的核心。何为磨课?就是为获得优质的教学成效,对备课、试讲、上课和深思等环节所展开的行动研究过程。教授郑长龙讲解道。现在,学校研究生院设计了4门课的磨课,一个学期磨一堂课,四个学期磨四堂课。本学期化学磨课就是研究化学的金属性质。在12月19日的磨课现场,来观摩的有大学和中学导师,有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师,有中学实验区教师和校长,还有长春的学科特级教师和专家。

  长春一位英语教师说,以往中学的磨课总是是经验态的,主如果围绕中学的课程课标,而东北师大的磨课是研究态的,对学科常识理解更深刻。

  郑长龙说,磨课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都做过,但集体的磨课还没进行过。磨一个学生的课,背后是一个教师团体。大家的最后目的是,培养出来的每个学生出来都是好的。(记者:陈帆波)

考研网,为考生提供考研时间,考研报名,考研培训辅导,院校专业信息,考研准考证打印,考研分数线,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复习资料,考研复试调剂,考研真题下载以及线上考研辅导课程学习。

Copyright(c)2018-2025 保研网(https://www.jhdss.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保研网(https://www.jhdss.com/) 版权所有